
學校不斷強化教師教育優勢,狠抓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圖為師范生在進行 “三字”訓練。

我校的職業技能訓練卓有成效。在歷屆全省師范院校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我校成績一直名列前 茅 。 圖 為2009年我校參賽代表隊在吉林省高等院校第十一屆語言基本功大賽上獲得冠軍。
日前,我校《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是我校連續六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也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連續六屆獲此獎勵的省屬重點大學。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每四年評選一次,由國家法規所確定,與科技三大獎項并列為四大國家級獎勵。1994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標志著教學成果獎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中唯一一項國家級獎勵,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
我校第六屆教學成果課題由卓越教授主持,楊景海教授、張勇教授、張寶君副教授、王桂波副教授參與完成。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校根據師范院校特點,著手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工作;90年代中期,又適時融入師范生職業品格培養的內容,使培養目標更具體,特色更鮮明。《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在多年探索、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最終形成了以“四實一創”和“五能三字一話”為核心內容的“多元·融合·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多元·融合·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化取向與特色化培養為核心指向,以精理論、強實踐、重職業、顯特色為基本取向,推行全人教育和養成教育。
一、培養“四實一創”的職業品格“四實一創”即踏實、忠實、求實、充實、創新,踏實是前提,忠實是要求,求實是態度,充實是境界,創新是動力。“踏實”的職業作風體現為吃苦耐勞、堅韌勤懇、敦厚淳樸,是教師行為的基本表現;“忠實”的職業態度體現為忠誠老實、愛崗敬業、好學樂教,是教師職責的基本操守;“求實”的職業精神體現為明辨慎思、實事求是、崇尚科學,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充實”的職業理想體現為成熟理智、博學篤行、志存高遠,是教師精神的基本取向;“創新”的職業追求體現為與時俱進、敢于探索、勇于超越,是教師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培養“五能三字一話”的職業能力其中“五能”指課堂教學能力、實踐活動指導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三字”指毛筆字、鋼筆字和粉筆字;“一話”指普通話。
“多元·融合·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三樹立”為主推動,以“三育人”為主措施,以“三平臺”為主渠道,以“四拓展”、“四結合”、“四聯動”為基本途徑;以職業品格培養引領職業能力培訓,以職業能力培訓促進職業品格培養,實現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滲透融合。
一、基本途徑與基本策略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為主措施;以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文化生活為主渠道;以立規、立言、立行為主推動;以拓展網絡教育資源、拓展實踐實習基地、拓展課外社團活動和拓展校園學習生活為基礎與前提;以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鑄品精術、自律創新和就業擇業相結合為指引與推動;以課內與課外聯動、校內與校外聯動、課程與網絡聯動、理論與實踐聯動為基本策略。在職業品格培養中滲透職業能力培訓,在職業能力培訓中滲透職業品格培養,實現職業品格培養與職業能力培訓的融通、互動與滲透;教、學、督、導與管共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與文化生活共融,寢室生活、社團活動、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共融,營造好學力行的濃郁文化氛圍,以實現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質性融合。
二、多元融合與綜合培養1.完善課程體系,推動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增設了職業生涯設計與就業指導、人生與理想、當代師德等課程,構建“講·練·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教育類課程所占學分比重由15%增加到22%,教育實習由10周增加為18周。將教師職業技能設為必修課,將“老三門”拓展為中學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與輔導、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微格教學、學科課程與教學論7門課程。增設課件制作與評析、聽課說課評課、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等34門選修課,形成獨特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塊。
2.加強實踐活動,推進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將“課前十分鐘演講”、“三角”、“三報”、“三字”等作為“三字一話”常規訓練的重要內容,四年不斷線;將“教學競賽”、“名師講座”、“校友示范”、“頂崗實習”等作為學生“五能”培養的實踐途徑,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引領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將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培養學生樸素的社會責任感和忠實的職業取向。
3.創新學生工作,促進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根據學生成長特點,實施目標性教育,開展個性化教育。建立包括社會先進人物、杰出校友、優秀教師和學生標兵四個層次的典型示范教育體系,整合資源,完善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完善《學生獎懲制度》,建立《學生申訴制度》;堅持基礎文明教育月和學風建設月活動;實行學業警示和違紀處分影響期制度等,實現學生管理的法制化、人性化。以幫學習、幫生活、幫思想為主導,活化“激勵”機制,設立自強自立獎學金,設立勤工助學崗位576個;拓展“救助”渠道;健全學校、家庭、院系、班級、寢室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監督預警機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4.加強文化引導,帶動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注重立規,通過規章制度與行為規范,加強習慣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和紀律教育;注重立言,通過校訓石、宣傳欄、雕塑、校園廣播、校報等媒介,將“崇善、尚實、好學、愛生、樂教”確立為校園主流文化;注重立行,通過評選學習標兵、校園十佳標兵和優秀學生標兵等,培養師范生勤為力行、刻苦鉆研和嚴謹篤學的精神品性,形成有利于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文化氛圍。
5.完善保障措施,支撐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滲透融合性培育。成立校、院兩級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領導機構;特別設立了職業技能教研部,定為處級建制,專門負責教師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為學生職業品格與職業能力培養提供組織保障。出臺《吉林師范大學師范生職業品格培養計劃》、《吉林師范大學學生職業能力培訓實施方案》及《考核細則》等一系列文件,加強制度保障。建設語言訓練中心、教師教育訓練中心、大學生發展中心和大學生活動中心,設施齊備;從2006年起,學校每年投入200萬用于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
一、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承擔、完成國家和省級相關課題30余項;發表相關論文8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程》被省內外30余所院校采用。在《中國高等教育》、《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大學教學》、《中國教育學刊》、《教育評論》等省級以上報刊公開發表相關論文80多篇,其中《中國高等教育》5篇。
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2%以上,輻射全國29個省市區。在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中,用人單位一致認為:吉林師范大學的畢業生“思想素質好,從教技能過硬”。在全省120所示范高中的骨干教師中,40%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
三、獲得了多項表彰和獎勵學校4次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先進單位”;先后被確立為國家和省“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省高中骨干教師新課改培訓基地”。在歷屆吉林省高師院校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名列前茅。在數學建模比賽、電子設計大賽等賽事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60余項,國家級獎勵20余項。
四、產生了較大的應用推廣價值該項成果曾在“三北”地區高師院校協作會、全國地方師范大學聯席會、全國教師教育管理年會上交流,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肯定與好評。多次被《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延邊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渤海大學、渭南師范學院等50余所院校借鑒采用了本成果。
五、專家鑒定由顧明遠教授領銜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實現了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觀念的重大轉變,是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功探索,對推動教師教育改革意義深遠。
本屆成果獎的獲得,是我校全體師生、尤其是項目組成員經過艱苦努力,在教學工作崗位上獲得的創造性勞動成果,是對我校近年來廣泛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課程建設,注重培育、推廣教學成果,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的肯定,是我校教學工作的又一次跨越和突破,是學校開展“質量工程”建設以來取得的又一標志性成果,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全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