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 生 參 加 各 項 創 新 創 業 活 動

攀枝花學院專業設置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分布圖
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具有辦學歷史短、文化積淀薄弱、辦學定位模糊、辦學特色不明顯等特點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具有歷史包袱輕、改革發展迅速、方向轉變快等自身優勢。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如何實現成功轉型,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須深入思考和必然主動面對的重大問題。近幾年來,攀枝花學院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深化綜合改革,走出了一條“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轉型發展之路。
立足經濟社會需求向,增強應用型人才培養適切性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龐大,高校層次不一,分類復雜。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其辦學宗旨和方向應是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產業提供技術支撐。為此,新建本科院校應重點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足做夠文章,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環節——學科專業建設,以區域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需求為側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體系,深挖高校辦學的源頭活水,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和持久內驅動力。
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邏輯關系處理上,應當優先發展專業,相對淡化學科。攀西地區是國家戰略資源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新試驗區和陽光康養示范城市,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節點城市,也是四川省南向開放門戶。攀枝花學院針對攀西地區的這些特質,在充分調研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專業應用型特色,逐步構建了與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協調一致的學科專業體系,形成了以工為主、應用型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專業體系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如圖1所示:
以產業需求為側重,構建優勢專業集群在完善學科專業布局的同時,學校以攀枝花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為導向,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結合攀枝花釩鈦、機械、生物、化工、礦業等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跟蹤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動態,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著力打造了一批與地方產業(行業)結合緊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學科專業,構建了與產業、就業、職業相適應的專業集群,凸顯了專業集群效應。
創新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產教融合,核心是要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解決好產業、行業、企業的需求進課堂的問題,實現教學過程與產業的融合;二是解決好實踐教學與產業的脫節與分離的問題,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景中成長和提升能力,實現學生成長過程與產業的融合。為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斷進行跟蹤產業動態的改革,學院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大力加強“雙師雙能型”隊伍建設升本以來,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大力加強師資隊伍行業背景培訓和實踐能力培養建設,在省內同類院校中率先組建教師發展中心,制定和完善了“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考核評價、培養培訓、薪酬待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通過引進、培訓、外聘等方式,大大提升了“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比重,打造了一支整體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發展態勢良好,能適應區域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創新需要的教師隊伍。
堅持產教融合,開展社會合作辦學,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強化教學與生產結合。學校分別與攀枝花市各縣(區)及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中國第十九冶金建設公司、二灘水電開發公司、攀枝花煤業(集團)公司、四川龍蟒(集團)公司等100余家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將學生的實踐教學內容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效果,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形式多樣的社會合作辦學。近5年,學校通過政府長期低息貸款、吸納各類社會資金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實驗室硬、軟件的投入,使教學科研基礎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學校積極和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各級各類人員的培訓工作,如學校與四川德勝鋼鐵集團合作,設立“德勝班”,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為德勝鋼鐵集團培訓冶金工程技術人員。
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順應行業需求,依托省級卓越工程師、醫師、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簽訂了多份合作協議,進行深度的產學研合作,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例如:與攀枝花市恒力集團在人才培養、企業培訓上互設教學實習就業基地和人力資源培訓基地,推動“專業教師進企業、技術專家進學院”行動;與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究制訂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標準,培養園藝本科實用技能型人才。農林科學研究院的科技人員不僅承擔部分專業課、實踐課的教學任務,還接納學生到其科研項目中參與研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構建校地相融校園文化,提升新建院校特色品質
大學理念和價值觀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大學傳統和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學生的文化素質、教師的文化修養、學校的文化品位是大學文化的標志。如何使新建本科院校的主流文化有序演進并不斷提升自身品質,進而不斷凝練并形成自身特色,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期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攀枝花學院在兩次跨越式轉型發展的歷程中,注重大學文化的協調跟進和與地方的融合對接,有效地形成與提升了學校的特色品質。
校地相融,服務與引領地方大學文化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如何與地方的大眾文化有序對接,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反哺地方的基礎。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裂痕在當下體現為:精英文化指向未來,大眾文化傾于當下;精英文化用其形而上的維度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大眾文化因其形而下的特點下接地氣服務社會需求解決蒼生溫飽?,F實中,社會容納不下如此多的“精英”,企業需要的是“上手快”的員工,而大多數大學生包括部分家長又不情愿“入俗”。攀枝花學院在兩次轉型跨越發展過程中,秉承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思想,形成了“植根攀西沃土,服務資源開發,堅持產學研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并以一貫之,有效整合了本校主流文化的內涵本質,具有地域性和合理性。
承上啟下,合理定位自身文化注重校史的挖掘和建設,夯實大學文化底蘊,為精神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幾所高職專科院校合并組建,升格前各院校所具有的文化積淀與精神傳統,可以為新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提供養料。對這些校史資料進行深入挖掘,汲取其中有價值的成分,將之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中去,能夠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新建本科院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應注重協調“重學”與“重術”的大學文化。一方面要與學術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將學術型高校的研究成果加以轉化應用于教學或社會服務,另一方面要與技能型的職業技術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將這類高校實踐性教學的優勢吸收到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之中。由此,在“重學”與“重術”之間尋求一種適當的平衡,合理定位自身文化內涵與發展路徑。
產教融合,打造創新創業文化大學的使命與功能決定了大學文化本質首先是公益性、利他主義導向的文化,而企業與資本的逐利性就意味著企業文化的本質是自益性、利己主義導向的文化,二者之間存在方向性背離。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校園文化相對薄弱和發育不充分,距離培育出市場經濟需要的人才尚有很大的差距,導致企業在經營的同時要花很大氣力“育人”,所以現實中企業文化分擔了某些大學文化的功能。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化應當彰顯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的特質,創新創業是應用型特色文化重要載體。培育和打造創新創業文化,是后工業化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應用型院校轉變教育理念,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機理,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攀枝花學院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在全省同類院校率先成立了創業學院,有效整合與統領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績。
在國家經濟社會整體轉型的大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學校由跟隨社會前行到走進社會中心,創新引領經濟社會進步已經成為新趨勢。高校的管理者、教師要自覺適應新形勢,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觀念和新理念,告別傳統、求實創新,主動找準轉型發展的著力點、突破口,增強學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培育為學生創造價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