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是新時期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指導思想。理論來于實踐,來自于黨的偉大斗爭的總結和升華。實踐—理論—再實踐—再提升是理論發展的必由之路。偉大的斗爭需要偉大的理論做指導,才能使斗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九十多年的偉大斗爭實踐的歷史過程就分不同時期、不同形勢、不同矛盾情況下,理論不斷實踐,繼承發展的歷史。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際復雜的斗爭形勢,對國內矛盾做出了新判斷,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改革實踐相結合,當代和今后將長期堅持和發展的理論,必將在引導中國革命、中華民族強國夢中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
作為一個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就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畢生的奮斗目標。在學校工作中,要把師生員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發展好。落實在具體工作中,就要建設美好校園,回應師生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望和需求向往,并在三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建設美好校園,美在校園環境。在當前要切實做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讓環境的每個細節都體現出江財韻味。二是美好的校園建設,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抓好文明養成、強化優質服務、全面彰顯江財信敏謙毅的校訓精神和敬業樂群臻于至善的大學文化內涵。三是美麗校園,美在秩序。要進一步引導教育師生、遵守公共規則,維護良好秩序。從參與、人人共建,讓師生員工增強安全感、認同感、獲得感。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唯有不忘歷史、萬眾一心,才能牢記使命擔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砥礪前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積貧積弱、苦苦掙扎,在百年歷史中,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強國夢不斷探索,屢敗屢戰,百死一生,但苦于沒有一個先進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指導,所有努力都失敗了。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在中國人民的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96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逆境,不怕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堅克難,取得了彪炳史冊的不朽功勛。今天,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面對平衡發展的國內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夢想,必須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這樣才能確保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過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的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始終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黨的使命和擔當,我們黨必將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讓我們民族重回世界之巔,重現五千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