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現在,規劃未來;挑戰自我,超越夢想。”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亞洲區預選賽武漢賽區大賽標語格外奪目,來自全國各高校精英同臺競技,盡顯創新魅力。
自2003年首次參賽以來,武大共在亞洲預選賽中奪得金牌9枚、銀牌10枚、銅牌14枚,并連續3年拿到全球總決賽的參賽資格。成功的背后,離不開選手和指導老師辛勤的付出。
再創佳績
10月25日,從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選賽上海賽區競賽現場傳來喜訊,以計算機學院學生為主體組成的武漢大學三支ACM/ICPC代表隊FreeRadiant、Hibix、FreeOpen均獲得金牌,占賽區金牌總數的四分之一,創造了一所高校在同一個賽區獲得金牌最多的記錄,也取得了我校ACM/ICPC代表隊參加亞洲區預選賽的歷史最好成績。
在本賽季中,我校ACM/ICPC代表隊先后在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選賽合肥賽區、寧波賽區、上海賽區取得了優異成績,截至目前共產生了三支不同的金牌隊伍,連續第3年取得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的入場券。根據ACM/ICPC比賽規定,在一個賽區,一所學校最多只能有三支隊伍參賽,金牌總數不超過12枚;每所學校只能派一支隊參加世界總決賽,全世界共100隊參加總決賽。
近年來,計算機學院貫徹“三創”教育理念,高度重視本科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細化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構建三種類型、六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三種類型即基礎驗證實驗、綜合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實驗,六個層次即基礎驗證型實驗、課程設計型實驗、實訓平臺訓練型實驗、實習基地實戰型實踐、創新提高型實驗、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制定并實施三層創新能力訓練體系,即新生創新實踐活動、大學生業余科研、實習和實踐項目,使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在大學生業余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珞珈競技
工學部體育館里,130臺電腦依次擺開,390名大學生組隊現場PK編程。被譽為“計算機界奧林匹克競賽”的第34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于10月31至11月1日在這里舉行亞洲預選賽武漢賽區賽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的130支隊伍展開鏖戰,爭奪幾張全球總決賽入場券。此項比賽始于1970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程序設計競賽。
副校長李斐、ACM/ICPC中國區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周維民出席了開幕式。
大賽持續5小時,共有10道用英文書寫的題目,參賽隊須使用C、C++、Pascal或Java語言編寫程序,解決問題。哪支隊伍完成題目多,所用時間短,就能取得理想排名。選手除了必須具備優秀的算法設計能力、編程能力、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英文水平外,還要具備臨場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每隊由3名隊員組成。有趣的是,每正確完成一題,所在座位就會升起一個與該題序號同色的氣球,參賽隊可隨時了解對手們的進展。最終,清華大學代表隊以成功破解8道題目的成績獲得冠軍,另有13隊獲金獎,25隊獲銀獎,38隊獲銅獎。按照比賽慣例,獲得本次比賽前幾名的隊伍將有望參加2010年在哈爾濱舉行的全球總決賽。
依照大賽規則,作為比賽的東道主,武漢大學此次沒有派隊參加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