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矛盾 新思想 新目標 繪就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藍圖●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肖貴清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政治宣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綱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等一系列戰略判斷,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交匯期擘畫了一張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這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戰略判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所作出的。馬克思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始終,決定社會發展的性質,是推動人類社會制度及社會形態變革的基本動力。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全球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以及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實現了社會發展整體轉型升級,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其歷史依據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國家面貌與人民生活面貌的巨大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定義,回應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需要解答好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回應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回應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要堅持的國家發展方向和實現的民族復興目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回應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要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的基本目標以及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中國貢獻。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新矛盾勾勒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基于對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發展程度與歷史方位的認識,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相應的判斷。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這個理論命題,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既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清楚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又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性,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主要發展任務,主要發展任務照應黨的時代使命。時隔36年,黨中央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的重大判斷深意在于,準確定位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發展方位,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目標與步驟,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政治文化生態體制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層次變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黨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特征,更好把握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民生訴求和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從而為提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理舉措、推進更系統完善治理目標奠定現實基礎和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要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兌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貫穿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內國際形勢紛繁復雜,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治國理政實踐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結合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實踐推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并賦予其鮮明中國特色,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意義在于,它作為十八大以來黨和人民深化改革與發展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為黨和人民朝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 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目標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趕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肩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使命,領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時代“趕考”也向黨自身提出了永葆自身純潔性和先進性,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趕考”任務。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小康社會建設階段。先后在20世紀90年代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20世紀末人民群眾生活達到總體小康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階段,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通過15年黨和人民的共同奮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通過15年的奮斗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分兩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規劃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對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共產黨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包括祖國統一事業與中國特色外交戰略)、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美麗中國、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推進祖國統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施政綱領,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體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