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織陳設》創作實踐大師進課堂,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專業資助項目,特邀廣州美術學院覃大立教授為主導進行設計創作,教學方向是探討“讓傳統編織融入當下生活空間”的可能性,該課程主要是運用傳統籃筐編織技法與形態語言,借助藤、柳、木皮、竹等材料,使其保持編織本體語言的同時又能切入當下陳設空間,讓學生在逐漸熟悉材料及制作技能的基礎上,大膽地去表現編織的魅力,通過編織本身演繹思想。藤、竹編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把這充滿魅力的文化傳承和融入當下,是本次課程探索和研究的核心。在學習態度上鼓勵同學們要真誠地去體驗編織,并勇于實驗,不怕失敗!教學形式特征:從編織內部的改造及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此來對應當下生活方式的改變,融入現代建筑空間的語境需求。倡導以非常態視覺表達編織陳設,強調裝飾融入功能空間構件之中,反對為裝飾而裝飾。萬物有度,適和為上,一切事物都是在新舊融合的基礎上,開辟出新的路徑及事物。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傳統編織技藝及編織文化,在不斷熟悉材料及提高制作技能的過程中,從編織內至外去體驗和繼承前人的編織文化和工藝,以當下社會形態為背景進行改造和創新,提高表達造型藝術的潛力。今天編織藝術無論從材料到制作上及運用空間上,都蘊藏著極大的精神和使用潛能,經過合理的改良后傳統籃筐編織可贏得新的前景,使之從民間技藝衍生發展成為一個新型的藝術載體。
本課程要求以表現、研發編織材料本體語言為核心、以社會生活情感及空間載體為導向,通過學習編織(柳、藤、竹、木皮等編織)原有的各種表達手法以及可融入編織的現代科技,使本課程能遵循“由技進道”的教學原則,在基本掌握了常態的技藝及材料的特性基礎上,融入現代觀念,探索新的欣賞方式,改變及提升材料意識,創作出適合現代空間的,讓人感到既驚奇又動情的作品。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程,建立起一套好的設計系統及思維方式。課程將籃筐編織的知識進行解構、篩選和重組,挑選一些視覺感強有代表性作品作為教學的提示與范例,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創作思想,將中國傳統編織工藝和材料通過創意,提高其附加價值與使用價值,將學生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發散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