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互聯網+”大賽獲銀獎團隊與指導教師合影

學子創業園接受2017年“濟南市泉城眾創空間”資金撥付審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陽指導教師團隊和學生暑期實施國創項目
2017年,招生就業工作處按學校工作安排,在相關部門和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參與下,完成了2017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簡稱“國創計劃”)、教育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簡稱中國“互聯網+”大賽)的組織參賽工作,申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眾創空間的認定和扶持項目。
本文根據三項“小”工作的開展情況,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等部分學院的做法,以及輔導員畢研俊、楊衛強等老師的思考,談三點啟示,謹以此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相關工作的參考。
啟示一:“小”計劃,可融合“小”項目,可突破
“小”計劃,可融合。“國創計劃”由教育部于2012年啟動,屬于面向大學生的國家級立項項目。我校于2012年曾開展此項工作,2017年又重新啟動了該項工作,并制定了《山東建筑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辦法(試行)》、《山東建筑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試行)》,本次全校共申報各類項目164項,獲批國家級立項24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5項,創業訓練項目5項,創業實踐項目4項。本次申報的項目中,既有教師教學科研項目的子項目,也有學生正在從事的創業實踐項目,還有學生自主探索的創新思維項目,既有一定的層次性,又有廣泛的參與性,充分說明了學生的需求大,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融入教學科研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下一步,學校開展雙創教育也應進一步注重科教結合,創教融合,發揮實驗室、研究室,以及現有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作用,支持大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促進科研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將研究訓練融入教學科研全過程。
“小”項目,可突破。2017年國創計劃項目推薦上報后,有關學院的指導教師積極指導學生開展項目研究,作為本次獲批“國創計劃”項目數量最多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立項5項,占全校立項數的20.8%),專門組織了學院學術委員會對申請的11個項目進行評議指導,確保了推薦申報項目的質量,并積極支持立項項目探索性實施。其中,立項“國創計劃”創新訓練項目類型的《參數驅動的鈑金件快速設計與展開計算系統開發創新訓練》團隊在指導教師副教授李陽的精心策劃下,邀請機電工程學院王忠雷和李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張海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國成、管理科學學院于振、濟南宇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谷曉龍等組建了集研發、制作、銷售多方向的專業綜合指導教師團隊,于2017年暑假組織團隊成員系統學習了UG造型基礎、C#程序設計、UG參數化造型及二次開發等專業知識,通過培訓,團隊成員對模具的設計及生產制造過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第十四屆山東省大學生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中榮獲一等獎。李陽指導教師團隊的探索,是一種學科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探索,是一種雙創實踐育人新模式,可作為專業相結合的創新創業特色班建設的一種借鑒。
啟示二:“小”競賽,可延展“小”學院,可作為
“小”競賽,可延展。中國“互聯網+”大賽由教育部于2015年啟動,是教育部最重視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三年間,從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接見獲獎學生、指導教師和專家評委代表,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賽作出“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的關鍵紐帶。”的重要批示,再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中提出“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的希望;從首屆參賽主體僅是在校大學生,到第二屆的畢業五年內大學生,到第三屆的鼓勵師生共創;從首屆參賽類型的四項到第三屆的七項,三屆賽事,中國“互聯網+”大賽已由簡單的一項比賽,向與產學研結合,師生共創轉化,學校可以順勢而為,不能簡單的就大賽而大賽,以簡單的追求獲獎成績為工作目標,搭建具有長效機制的實踐育人平臺,進一步探索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新模式、新路徑。
“小”學院,可作為。我校于2016年開始組織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大賽,從第二屆的報名11項,獲全國銅獎1項,山東省金獎1項、銀獎1項,到第三屆的報名77項,獲山東省銀獎1項,銅獎1項。總體來講,工作有所成效、有突破,獲獎面和層次有待提升,也有所感悟。比如2017屆獲銀獎項目是來自外國語學院的《建筑工程語言服務平臺》項目,實現了該學院在此種賽事的突破,外國語學院作為一個“小”學院、文科學院,依據常規在此類大賽中獲獎好像不可思議。但偶然中帶有必然,從黨委副書記單濤親自組織,并挖掘出研究生翻譯碩士陳光祿的創業企業“山東建外翻譯咨詢有限公司”,進行精心培育,到高金嶺院長親自擔任指導教師,犧牲暑假休息時間先后6次參與評審和培訓,帶領創業學生拜訪專家,都有所付出。總體來講,“小”的外國語學院,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賽有獲得銀獎成績的作為,源于項目的可應用型和市場運行基礎,而非臨時的創意和科研項目的簡單包裝;源于參賽團隊的前期實踐,而非簡單應付大賽的強化培訓;源于學院的高度重視,而非簡單的發布通知;源于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與全程參與,而非簡單的“掛名”。
啟示三:“小”平臺,可升級“小”投入,可回報
“小”平臺,可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從2015年在深圳柴火空間、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調研,到2017年到科技部火炬中心考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直關注創業平臺的發展。2011年,學校建立了學子創業園,七年間,在推動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發展的同時,2012年作為全省兩所高校之一獲山東省人社廳評定的“山東省首批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2014年與山東大學等三所高校獲山東省科協評定“山東省首批創客之家”;2015年獲團山東省委評定“山東省首批十佳青春創業社”;2017年獲濟南市科技局評定的“濟南市泉城眾創空間”,山東省科技廳評定的“山東省眾創空間”,現已提交科技部評定的“國家眾創空間”申報。總體來講,通過學子創業園這一小平臺,促進了學校創業教育工作的發展,也獲得了一批認可,為學校贏得了聲譽,各有關部門和學院也可利用現有創業園、創新實驗室等,進行服務內容和功能的升級,爭取獲得相關認證。
“小”投入,可回報。借助學子創業園這一平臺,2011年至今學校已獲得了350萬元的創業資金扶持,其中,2011年作為全省唯一一所高校被列入團省委“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專項扶持資金計劃”,獲50萬元扶持基金;2012年獲省級創業孵化基地200萬元的獎補資金;2016年和2017年作為6所高校之一連續兩年被團省委列入“星星之火—山東在校大學生創業資金扶持計劃”,累計獲100萬元創業扶持基金;2017年,經濟南市科技局評定,獲批“濟南市首批創業創新活動券服務機構”,最高可獲10萬元補貼資金,另外,“濟南市泉城眾創空間”最高可獲100萬元補貼資金。總體來講,學子創業園的發展軌跡充分說明了建設雙創平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既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促進了學生雙創教育開展,又得到了各級認定,得到了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實現了投入1,得到2,甚至是3的回報。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創業園或眾創空間的發展,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創業園或眾創空間,以及創業企業和團隊的發展,從政策的理解上看,學校有關部門和學院可考慮各種認定標準,綜合利用實驗室、技術中心,以及空余場地建設創業園或專業眾創空間,以前期資金和現有資源的整合和投入,以“小”投入,獲得育人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