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接受我學生贈送的禮物

◎北京市教學名師翁強指導學生

◎與中國城鄉統籌發展中心簽約儀式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是依托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合并植物生理、生物化學、植物學教研室以及森林生物中心、顯微中心等單位,于1997年成立的別具特色的研究型學院。
自建院以來,學院始終遵循“創新是靈魂、師資是關鍵、質量是根本、體制是保障”的建設宗旨,以“培養森林生物學高級人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貢獻力量”為目標,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業績。
學院黨委按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同時,學院始終堅持將提高領導干部的思想理論素養,黨性修養和領導水平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不斷提升領導班子治校理教的能力。特別是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院黨委堅持全覆蓋,常態化,重創新,求實效,以制度建設,創新載體和建立長效機制為主要抓手。將抓常、抓細、抓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延伸“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著力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積極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從政環境。院黨委組織各支部開展多樣的黨建特色活動及主題教育活動。教師學科黨支部、學生黨支部發揮專業優勢,與鄉村、社區黨支部開展多項共建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教工黨支部實施“師生相知計劃”對接學生黨支部,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學院堅持以培養森林生物學特色的國際型、未來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構建具有生物學特色的“DNA雙螺旋”人才培養模型,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和綜合能力提升,完善“一個核心,兩個堅持,三個結合,四個平臺,五個體系”的育人模式,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發展的全程育人體系,打造德才兼備的育人環境。同時,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和開放辦學,先后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瑞士等14個國家的25所院校和科研機構簽訂了多項合作協議,為學院的創新型科學研究,高素質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作為第一批“國家理科基地”依托單位,在培養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人才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已悄然成為了我國“森林生物學”和“森林食品科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從1997年的一個由26名學生組成的生物科學班,到現如今的26個本科班,750名本科生和11個學科502名研究生。學院以一流的教研條件、一流的師資隊伍和博愛、敬業、創新、奮斗、求實、和諧的教學理念,為國家培養出本科生2400余名、研究生900余名,為我國林業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科技專家和管理人才。
近年來,學院獲得的科研項目逐年增多,年均科研經費超過2000萬元,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數目多年位居學校榜首。科研實力與科研水平顯著提升,一些標志性成果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學院累計發表SCI論文513篇,近年每年發表100余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5的2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7部。授權發明專利102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鑒定和認定科技成果2項,審定國家級良種8個,獲新品種授權36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獎勵19項。“三倍體毛白楊之父”朱之悌院士的毛白楊產業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并對三倍體毛白楊科研、推廣示范等工作做了重要批示,給予總理基金專項支持。2016年,由生物學院牽頭申報的“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入選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創新中心,獲資助經費5億元,成為學校建校以來最大的平臺建設項目。經過校內外專家的嚴格評審,現進入高精尖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中,80%是來自生物學院的科研骨干,充分彰顯了學院的獨特優勢。
學院以“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基礎,搭建了集“實驗教學平臺、科研創新平臺、野外實習基地、企業實訓基地、教育實習基地”于一體的、軟硬件兼優的育人平臺。近年,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3項,北京市級教學成果1項。“教學研究森林資源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和林業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分別獲得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面向社會需求,學院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重大決策咨詢、產業發展規劃、科研與成果轉化等方面,與北京市、黑龍江省、吉林省、山東省、福建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各地方政府、林業局等眾多企事業單位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和科學支撐。
二十年求索,學校上級領導、生物學院的學者先輩、歷任領導、教職員工等共同譜寫了學院蓬勃發展的溢彩華章。在未來的征程上,生物學院黨委和全體干部教師將以建院20周年為契機,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更好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培育學院先進文化,大力弘揚優良院風教風學風,不斷向建設一流學院的目標努力探索!(王瀟漪、張嘉月、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