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大學黨委書記 薛維海
為什么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談凝聚力。第一方面,文化本身包含凝心聚力的因素,通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一個大的磁場,吸引、影響、團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與力量,為事業發展和人的發展服務。第二方面,我們需要通過文化的力量來凝聚師生共識,即把分散之力、零亂之力、細微之力,積聚、黏合、融合在一起,匯聚成推動學校發展的力量。從這次省委巡視組對寧波大學巡視的過程與反饋的意見來看,指出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凝聚力建設還有待加強,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推進。第三方面,過去一段時間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沒有加強,卻有削弱,造成了幸福感沒有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而社會矛盾卻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的情況。基于這么一些背景,我選擇“文化與凝聚力”來談一些認識。
一、提高認識,深刻把握文化在凝聚力建設中的作用什么是文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但普遍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的精神積累,是人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體現,是歷史積淀的結果。文化本身是非常豐富的,它既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的總和,也可以指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既可以是先人失敗的總結,也可以是前人成功的創造;它既是過去形成的,也是現在創造的,文化總是生生不息地影響著我們。從高校改革發展的實際來看,發掘文化的力量,對于學校的發展,對于師生員工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創造核心價值理念、凝聚大學精神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目標、共同的是非觀念、共同的文明準則等等,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踐行、傳承,都有著文化力的創造、文化力的蓄養、文化力的環境。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來看,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表達,也是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學習借鑒。從“愛國”這一點來看,既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如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于謙的“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也包括了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培育的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中。從大學建設與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學辦學思想、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可以說是大學的核心價值理念。我們只有不斷地培育文化、創新文化,才能凝練成大學精神。“兼容并包、自強不息、務實創新、與時偕行”是寧大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寧大辦學歷程中凝練起來的。寧波大學能在短短30多年取得如此卓越的辦學業績,是歷代寧大人身上始終有著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促進大學科學發展、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文化也能促進發展。文化作為軟實力,它區別于物質科技等硬實力的發展。它以人為核心目的,以發掘人的潛能、滿足人性需要為最高原則。運用文化的力量來促進發展,有著其他力量所無法企及的效果。文化中包含著人的內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蘊涵著人類向真向善向美的崇高情懷,洋溢著人性、人文、人生的快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于社會而言是這樣,對于大學而言也是這樣。只有人的自豪感榮譽感獲得感得到了充分尊重,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我們事業發展必將無往而不勝。
文化創造和諧校園。“和”是中華民族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如《易傳》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論語》的“和為貴”,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民胞物與”、“四海之內皆兄弟”等。文化的和諧作用,主要是通過文化的力量來調節和指導人性全面發展的平衡力量,使我們更好地處理學校內各種關系,比如說在面對矛盾問題時,要以和為貴,講究方法持中。
(三)文化滿足師生精神需求,促進師生成長文化作為全社會參與的整體性活動,追求社會整體的完善,追求所有人的人性和諧完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有些是物質方面的,如生活、工作的條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硬件設施與硬環境;有些是精神方面的,如藝術、文學、科學、道德,等等。人們通過欣賞和參與文化、藝術、體育等各類活動,感受真善美,提升人生境界,滿足精神需求。對于一個國家也好,對于一個單位也好,通過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引領和支撐,才能真正凝聚起來、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活躍起來。
在大學校園里,同樣也要通過文化來滿足師生精神需求,促進師生精神成長。比如說,我們要大力弘揚“寧波幫”精神和浙江學術傳統,宣傳“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寧大精神,培育高尚的師德師風,開展創新、厚重、大氣、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廣大教師來說,重點是要通過文化引領,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對于廣大學生來說,要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明確重點,充分運用文化凝聚力促進學校發展實施凝聚力提升工程,歸根到底是通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社會進步與事業發展,實現每位師生員工的自我價值。各單位、部門通過挖掘文化的力量,以適當載體,來調動每位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促進學校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文化的力量往往就是激發心靈的力量、是重塑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既是無形的、無邊的,也是無限的、無極的。我認為,大家可以運用文化凝聚力,激發師生員工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豪感著手,來促進學校的發展。
(一)凝聚立德樹人的使命感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是一個事關我們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重大問題。對高校教師來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們最光榮使命、最艱巨任務。古往今來,我們有尊師重教、教書育人的良好傳統,這是我們凝聚教師立德樹人使命感的寶貴文化資源。《禮記》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孟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也提出許多殷切期望。2014年,總書記提出,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2016年,總書記提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又提出廣大高校教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充滿了文化的意蘊與內涵,是我們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遵循。
我們要通過師德師風建設來凝聚教師的使命感。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主要靠文化的方式、文化的力量。對此,我校已經有一些好的做法,如在教師節舉行座談會表彰會、開展“最美寧大人”評選等活動,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我們還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讓教師真正感受到,當老師是光榮的事業、無悔的選擇;讓教師真正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只有每一位教師都能敬崗愛業、關愛學生,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真正實現,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才能落到實處。
(二)凝聚“爭創一流”的責任感人的文化活動總是需要有一個目標和方向的,如果沒有文化引領,只能使社會秩序混亂,甚至使社會走向倒退。文化凝聚力在凝聚人才方面,主要是以目標凝聚人、以事業凝聚人。有了目標和方向、有了事業與工作,才能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在一起。馬克思曾經說過,“歷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讓每位教師的日常工作,都能適應于高遠的目標。
我們要用“爭創一流”的偉大事業來凝聚教師的責任感。對于寧波大學來說,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向著研究型大學發展。寧波大學有著“爭創一流”的文化基因,人人都有奮發向上的力量與勇氣。對于我們的教師來說,要在學校發展的平臺上“爭創一流”,要在學校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團隊,只有與團隊一起奮斗,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才能成就自己的卓越!在學校向研究型大學轉型過程中,在推進省重點高校建設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每位教職員工的崗位與職責雖有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充分挖掘文化的力量,把每一位教職員工的責任感激發出來,匯聚成推進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凝聚愛校榮校的自豪感毛澤東同志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要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凝聚在一起,需要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對這一目標、這一事業有高度的認同感、有強烈的自豪感。回顧寧波大學建校30多年的歷史,歷經了五校援建、三校合并、多校融合,來自五湖四海的師生員工匯聚在一起,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文化氛圍,靠的是“我以寧大為榮、寧大以我為榮”的自豪感。我們憑借著這樣一種文化氛圍,匯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自強不息、奮勇向上的拼搏精神,實現了學校的兩次成功轉型。文化的力量看起來很細微,卻有著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成效。
我們要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凝聚教師愛校榮校的自豪感。思政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就是把每個人身上的正能量激發出來,把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人心齊,泰山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匯聚人心,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文化氛圍,使每個人在集體里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我們的每位老師都有“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的情感態度,我們的事業一定會實現更大的發展。
三、抓好落實,大力發揮“一把手”的表率作用運用文化的力量來凝聚師生員工,這項工作主要靠廣大中層干部來落實推動,“一把手”更是關鍵。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而黨政“一把手”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少數中的少數”。“一把手”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我們經常強調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的任彥申同志,在《從清華園到未名湖》一書中指出,在領導班子中:“一把手”是核心、是靈魂;“一把手”的主要任務是出主意、用干部、定政策、抓典型;“一把手”應當是一個賢者,德行能夠服眾;“一把手”應當是個帥才,具有統領隊伍、統攬全局的能力;“一把手”只靠小聰明是不行的,要有大智慧、大謀略、大手筆。可以這么認為,“一把手”要有文化內涵,要有文化修養,能用文化的力量來樹正氣、促團結,能用文化的力量來抓改革、促發展。
(一)講政治,用大道引領師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黨的團結統一就是一句空話。從高等教育發展來看,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高等教育就有可能走上歪路邪路。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領導干部要講政治,“大道”就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要用“大道”來引領正確的方向。高校講政治,就是要做到“四個服務”,即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不懈”,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對于“一把手”來說,更要“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當前,各單位、部門要認真組織干部師生學習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全國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講謀略,用目標凝聚師生我們要用目標來凝聚人,用事業來凝聚人,這就需要“一把手”善于謀略、善定戰略,確立共同的奮斗目標。講謀略、定戰略,要有文化視野,能想大局、抓大事,能站得高、看得遠。“一把手”講謀略,要上下通達、前后兼顧。因上而謀,符合上級黨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發展戰略要求。因下而謀,看得清、吃得準本單位的發展方向。向前而謀,要符合事物發展趨勢,對前景有準確的預估。顧后而謀,準確把握本單位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傳統。“一把手”要有大智慧、大胸懷、大謀略、大手筆,提出符合廣大師生意愿和期望的發展目標,以此來凝聚師生。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一個單位的目標也應該是每位師生員工的共同追求。有了共同目標的感召,就能形成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
(三)講方法,用真情帶動師生“一把手”要學會做思想政治工作,有人文情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打動人心,要讓師生員工感受到尊重、感受到關心、感受到真情,認為在這個單位工作有前途、有希望。思想政治工作講究的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有時要當頭棒喝,有時要循循善誘,有時要金剛怒目,有時要菩薩低眉,有時多做解釋說明工作,有時多解決具體問題。“一把手”要帶好隊伍,努力建設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隊伍,發展最終要靠大家齊心聚力來實現,要靠好的干部隊伍來實現。“一把手”要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文化氛圍,既要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更要感情留人、環境留人。要想干好工作,完成任務,必須建立在團結的基礎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工作、生活在一個風清氣正、團結和諧、相互信任的環境里,就會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就可以集中精力做事情、一心一意干事業。
(四)講修養,用人格感染師生講修養,勤修身,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宋朝的呂本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只有“一把手”自身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師生員工所擁護,才能以人格感染師生。對于“一把手”來說:要心存敬畏,做人要有底線,在對待人民賦予的權力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要淡泊名利,活得輕松自在、守得住清貧、抵得住各種欲望的誘惑。要慎權慎獨,用權時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保持謹慎,決不是因循守舊,謹小慎微,而是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謹言細致,慎終如始。要潔身自好,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最后,我用王陽明的“四句教”與大家一起共勉,“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