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文化拾荒者">

    電子報
    電子報

    記蘭州大學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年輕的文化拾荒者



    參加太子山花兒會


    訪問研究者


    在文化局收集資料


    阿爾斯蘭分析裕固語言


    走進肅南歌舞團


    聆聽老藝人的表演感受寶卷的魅力


      與寶卷整理收集者交流


    接受武威電視臺的采訪


    走訪了解牧笛的意義


    隊員給當地人介紹裕固族風俗




      蘭州大學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又名“文化行者”,是經蘭州大學社團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在歷史文化學院團委指導下開展工作的學生社團。中心以“蘭州大學文化多樣性保護項目”為核心內容,旨在鼓勵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民間文化考察的科研體驗、社會實踐以及公益服務類項目,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公益服務精神和傳承文化意識。為擴大本科學生參與社會調研和公益服務項目,蘭州大學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歷年在中國華夏文化基金會、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基金會以及學校各類項目的聯合資助下,號召在校大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公益服務、影音記錄等方式走進鄉間地頭、民俗村寨,為保護民族文化瑰寶奔走。
    2005年,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在巴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另一種翻譯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時間,舉國輿論嘩然。民俗學者舒克說: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被世界更多的民族認同,當然是好事。然而,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咋一聽到此消息,心中卻有一絲悲涼。雖說任何民族的文化遺產都可以為世界人民所共享,但世界共享的同時卻是民族品牌和民族自尊的世界性傳播。端午節這個遺產的源頭明明是我們民族的,卻生生被他人拿走,以至于將來要被很多不明根底的后代誤認為是人家的東西。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這場刻骨銘心的風波,讓一群遠在祖國西部腹地的年輕人心中,燃起了一個夢想:為了祖先千年傳承的文化,做一個拾荒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文化行者”。
      “也許我們可以做點兒什么”
      在蘭大的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遵循“尋究、前進: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活動宗旨,他們倡導“發現、體驗、思考、傳承”的研究思路,他們號召、組織蘭州大學學生開展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公益服務與責任推廣工作。
      “也許我們可以做點兒什么”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文明經常這樣說。2007年,來自歷史文化學院、經濟學院、文學院等院系10名本科生和一些會跳鍋莊舞的同學去晉陜地區第一次調查當地民歌的生存狀況,也正是這一次調查讓他們開始體驗、關注和思考民間文化保護的問題,在此后的兩年間,他們獲得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優秀項目等單位資助,并在甘肅省文化廳的主管下,在文化旅途中越走越遠。
      2009年4月,由項目中的20名同學自主發起成立蘭州大學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旨在組織、開展大學生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藝術保護、傳承方面的社會調查、公益實踐和主題策劃等三部分活動,在當前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統技藝、引導青年體驗和創造傳承氛圍背景下極具意義。
      談到當初的主旨是,中心的陳翠玲同學說,“有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文化遺產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不斷地去發現和關注某個角落里的芬芳藝術,才會發現,在失望與痛心的邊緣,堅守的精神才是文化保護的明媚;我們不斷地將保護文化遺產這種責任感傳遞出去的時候,才會發現,在瀕危與掙扎的邊緣,傳承的理念才是文化保護的力量。于是他們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去發現和挖掘那些亟需我們拯救的珍貴遺產,去關注和體驗那些震撼我們的優秀文化。”
      趙文明同學介紹說,去年夏天,他們15個志同道合的同學設計并發起了蘭州大學文化多樣性保護項目第一期,就是想對這些逐漸流失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和幫助。項目組在蘭州大學招募了108名大學生志愿者,選取十項甘肅省境內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工作。項目成員們利用暑期時間陸續前往甘肅敦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武威市和民勤縣、永昌、蘭州、隴南西和縣、平涼華亭縣等地詳細考察了該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現狀、老藝人生活狀況、演出團體和資助單位等問題。我們收集重要文獻資料、走訪老藝人、對遺產的來源進行考證,記錄和整理現存的遺產資料,組織恢復性演出等,就是想為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流傳加油努力。
      正如我們老師說的那樣,我們今天能夠聽到、看到這些生動的遺產,那是我們的幸運;可是,幾十年、幾百年之后的人們,他們能否如我們一樣聽到、看到,那時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守護我們的夢想吧”
      理想是無限美好的,但嚴峻的現實和艱苦的條件卻為理想的實現鋪就了一條跌宕曲折的路。每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大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存在的基礎日漸狹窄,不僅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它的消解,而且災害性破壞、建設性破壞都對其存在形態構成了程度不同的危害。特別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盡管出現了有關“搶救”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呼聲,但事實上也一直是時有時無、若隱若現。
      同樣,中心在初期也曾陷入“尋找理念、尋求資金、尋訪合伙人”等讓他們煩惱的困難中,理念的尋找一度曾讓大家迷茫不已,是堅持文化保護,還是呼喊文化瀕危……當大家陷入一片尷尬中時,已經研一的老隊長王龍魁在新一屆成員會議時提到,“我們就是要做一群文化行者,去努力發現那些瀕危文化的現狀,盡自己的努力幫助、記錄和呼喊;我們更要做文化的使者,把我們體驗和觀察到的內容帶回來,告訴我們的同學,讓那些年久而珍貴的文化在年輕人心中駐留哪怕一刻”,在新成員們再一次與特們策劃和完成今年的文化之旅時,大家都激動地表示,會記住所有的經歷和寶貴財富,也衷心地希望文化多樣性保護項目這份簡單的夢想和執著的信念在一代代蘭大人手中薪火相傳。“守護我們的夢想吧,盡管它渺小,可它已經開始成長。”這是王龍魁學長在新一屆項目會議時最后的話。
      當一位老藝人說 “好東西啊,傳了幾百年,不能斷啊,斷在我身上的話,后人會罵的……這不是責任,是咱要講良心啊”,我們都沉默了;當聽著這些似乎是不能避免的原因和理由,讓我們也感到不知所措,感到更加的心痛。這是種你想用力保護,卻又力不從心的痛;當得知山里連燈光都沒有,隊員們問前方還有沒有希望的時候,大家都“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不約而同的回答,那樣前方更神秘,我們需要往更黑暗的地方前進:就這樣一句話,所有的隊員在后來的幾天里一直堅定信念:等等等等,“為了這些深刻和感動,如果可以,我一定永遠在這兒”,李昱卓說,“也許我們的力量極其微弱,但是我們依然堅持這份微弱的信念,然后虔誠的期盼著,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終有一日會積蓄到燎原之勢,到了那時,就讓我們的文化在烈火重生吧。”“我們想做,并且一定要做到。”
      一切的一切,也許在經歷的時候真的沒發現什么特別,但現在回頭來看,每一個場景,都像是精心剪輯過的電影片段,有喜悅,也悲傷,是我們一路走來的縮影和見證所有人從開始到最后一起走了下來,沒有人放棄也沒有人抱怨,那些溫暖微笑和鼓勵,都以最直接純粹的方式定格在記憶里。
      文學院的李昱卓說:“記得一次去水阜,短短的幾天,讓我們了解到的其實不只是調研項目本身,更重要的是一路走來我們學會了關心,合作和包容,增強了團隊意識和責任感。當許多股小力量合在一起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資環院的魏銀麗說:“兩年的項目和協會經歷,真的是一次全新的和能夠永遠銘記的經歷。第一次當隊長的磕磕碰碰,第一次做校園活動的團結合作,第一次管理博客的‘菜鳥’笑話,第一次通宵談判的緊張與興奮……仿佛冥冥之中,我們之間的故事都深深的藏在每個人心中,直到未來某一天,再能為文化行者聚到一起時,那肯定不知有多美妙。”
      作為第一期項目的總負責人,陳翠玲在剛剛結束的面試后告訴我們,當導師問她為什么會做這樣一個項目的時候,“我突然從內心涌起一種特殊的感情,有種崇高在里面,真的不是做作,就是一種責任意識強烈的產生,我說,我們在用大學生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挽救著民間那些在瀕臨困境中針扎的文化遺產,雖然力量微薄,但我們一直在努力。真的,不是說自己多偉大,就是突然很驕傲,覺得自己在做一件真的有意義的事情。”
      “每次回程,從車窗里看到那天幾天前我們走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路,突然就濕了眼眶,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地方,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這一輩子可能也就來這一回,再見也就是后會無期了,只是幾天的經歷卻似乎留下了抹不去的交集。”當帶領新一屆隊員們回訪什川的時候,曾玉娟向王龍魁感慨這一切,“真希望我們的這些記憶一直持續,真的已經不是夢想,開始了學長所說的公益事業了。”
      “我們想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再一次給大家囑咐和激勵的時候,趙文明才發現這條路雖然剛剛開始,可似乎已經很遠很遠了。
      “文化行者,一直在路上”
      項目指導教師之一、文學院院長程金城教授在他們第一期的項目評價中這樣寫道:“他們以滿腔熱情投入工作,用清純的目光尋覓,然后凝視,發現了蘭州鼓子的昨天和今天所折射的“歷史倒影”;他們用聰敏的雙耳聆聽,捕捉、頓悟到了從河西賢孝、敦煌曲子等音調中綿延不絕的“歷史回聲”;他們為晉陜峽谷地區老劇團消失而十分焦急,也為西和乞巧節風俗在衰落中的興盛轉機而寬慰。在他們的調研報告和散記中,還表現出他們對中國西部農村現狀的了解和對農民的理解。當他們真正深入到農村田野,進入老藝人的生活情境時,他們才切身體會到了什么是社會人生,什么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什么是人生境遇與藝術追求的反差,由此發出了由衷的感概喟嘆。比如,面對一位八十四歲“用生命歌唱”的鼓子老藝人對藝術的執著和堅守,他們感嘆:“這是一種怎樣的堅韌,一種怎樣的熱愛,一種怎樣的信仰?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中最平凡也最珍貴最特別的———中國農民之美”。 “農民的骨子里不是愚昧,而是一種私人的虔誠。我們誤解了這種忠誠,甚至蔑視了它。”體驗的真切已經包含了某些對人生況味的哲理思考。這些感受不是書本中學到的,而是親身體驗到的。這是項目意外的收獲,或許是更為重要的收獲,一輩子都會受益。我們為同學們的收獲和進步而欣喜!”
      在一期期的項目中,如老師所講,他們經歷過挫折和成功,不知道十個人擠在一張床上,害怕稍一轉身沒有地方的艱難,可他們依然相信保護遺產的快樂;他們經歷過懷疑與支持,不屑與贊揚,不知道一次次被拒絕采訪,一次次在空曠的土地上尋找根脈的無助,但他們也收獲很多,因為那個“只是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一件件文化遺產的頑強掙扎,讓一個個老藝人的毅然堅守傳達給我們的社會,因為只有整個社會集體去努力,集體去行動的時候,我們的文化遺產才能夠真正的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的簡單而宏大的愿望正因為他們的一次次微小的改變而實現。
      就這樣結束了,他們的成果,也許不盡完美,但因為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因為一直真真正正的付出著,努力著,嘗試著,還在繼續著,就讓這段青春記憶和祖國的點滴文化一起永遠鮮亮地存在吧,一直一直!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观看|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