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技 之 花 精 彩 綻 放
校第十四屆大學生學術科技節成功舉辦
繽紛科技周 七彩校園行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三月至六月,由共青團安徽大學委員會牽頭,校內各部門、院系以及社團合作舉辦了以“青春創客,創領未來”為主題的第14屆大學生學術科技節。
“去年的科技節主題重在強調創新創業,但這些創造都需要由廣大青年人才去落實,所以今年就以‘創客’這一流行詞匯為主題。”校團委黃瑋老師說,“一方面可以擴大學術科技節的參與面,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效地推動我校大學生的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本次科技節結合青年學生特點和專業特色,主題分為雙創教育、科技競賽、社團活動、院系活動四個部分,共計38項活動,并于5月20日至27日舉辦了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眾觀科技鳴磬園一張張絢麗繽紛的科普海報編織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靈巧智能的機器人在桌子上跳起了活潑的舞蹈,五顏六色的化學試劑正在學生的手里進行著奇妙的變色反應……五月二十日的鳴磬廣場呈現出濃郁的科技氛圍,這是安徽大學2017年科技活動周的第一站———科普廣場活動。
上午9點,活動正式開始,各院系在此次科普廣場活動中都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科技成果。參與本次活動的七個院系中,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展示了測量使用的經緯儀、全站儀、水準儀、三腳架等,還展出了一些昆蟲類標本;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進行了智能循跡小車、機器人舞蹈、無動力小車等實物表演展示;作為唯一參與的文科院系,法學院展開了普法宣傳,介紹法律與科技的關系。
可樂噴泉、噴霧作畫、化妝品試用……化學化工學院(以下簡稱“化院”)的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化院本科教學實驗室負責人滿德龍老師介紹說,他們院在今年的科技活動周里主要開展了化學小科普,化學小魔術,化學親體驗和探秘化學實驗室四項活動。“化學小科普主要是向廣大居民和學生介紹生活中的化學常識。而化學小魔術是運用化學反應中的一些變色反應,為大家開展直觀有趣的變色實驗。化學親體驗是讓學生和居民體驗一些本院老師和同學的科研作品,比如環保可剝離指甲油、蜂蜜口紅、化妝品等。”滿德龍老師說這次活動的意義在于將實驗室中很多枯燥的化學知識以一種活潑、直觀、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用生活中的語言來解釋化學。“有很多安大本校的學生參與其中,還有許多來參觀的小同學也對展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看見他們為試劑變色實驗、化妝品體驗停下腳步時,我從心底里為舉辦這次活動感到自豪。”
對本次科普廣場致以高度贊揚的不僅僅是滿德龍老師,2015級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的陳冠龍作為校學生會學術科技部的一名成員,參與了本次活動的組織,他也認為這次活動舉辦的非常成功。“各個院系都把本院的特色科技成果向大家展示,現場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看,不僅有我們學校的師生,鄰近安徽大學住宅區的一些居民,還有大批外校學生組團參觀,達到了通過活動進行科普宣傳的初衷,所以我認為這次活動非常成功。”活動中展示的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智能車,生命科學學院的標本,以及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以下簡稱“電氣”)的航模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氣的航模隊可謂是科普廣場展中的一大亮點,據安大航模協會會長,2015級通信工程的孫奇介紹,本次科普廣場展示了七架航模,在廣場中表演了競速穿越機和無動力滑翔機的飛行。“校團委為我們提供了一臺電視,我們將電腦與其連接,通過飛行模擬器,同學們可以遙控模擬駕駛飛機,大家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雖然本次活動順利,但孫奇也建議科技宣傳活動應該加強對外開放:“我們應該更有社會責任感,在活動舉辦之前向社區和外校進行宣傳,不讓學術科技節變成學校的獨角戲。”
探秘科技實驗室活動第二天,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下簡稱為“資環”)的實驗室面向社會開放,開放的實驗室包括了地質生態標本館和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中的樣品分析實驗室,這是本次“科普活動周”科技館對外開放的具體活動之一,其他學院的實驗室和科技館也相繼向公眾開放。
此次科技場館開放活動有利于展示院系特色,不同院系擁有各自不同的實驗室和科技館,通過各自院系特色,不僅展示了各個院系的風采,還讓中小學生對科技的許多方面都有基本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們探索科技的興趣,從而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資環學院的這次科技場館開放活動吸引了很多周邊的中小學生過來參觀,本次就有潤安公學的高一學生約200人前來參觀。本次實驗室科技館對外開放的團委負責老師徐諾說道:“開放效果不錯,今年的活動人員要比去年有所增長,因為參與活動的人比較多,我院還特地招募了我院專業的志愿者們負責當天場館的介紹,為參觀者講解不懂的地方。”
本次開放活動不僅對參觀者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也是對本次活動的參與組織者的一次歷練。在場館里,生態學專業教師洪欣和同學們一起為參觀的家長和學生介紹昆蟲標本。資環學院學生會志愿服務部的干事聶炯說:“對于我們這些組織者、參與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寶貴經歷,為了給參觀的同學展示那些科技成果,我們也會提前補習一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鞏固了舊知識,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在創新實驗室展出了2014級通信工程專業的朱勇合主要負責的智能公交收費系統。團隊中有成員觀察到公交車上有很多乘客因為沒帶硬幣只能投紙幣,而且硬幣流向公交公司后處理較為麻煩,不便于流通,于是他們研究出了支持多種方式收費的智能收費系統。朱勇合對專業知識掌握熟練,參加過ICAN創新創業大賽,為了研發此系統,他還自學了嵌入式開發與電路板設計等方面的知識。朱勇合回憶研發過程,說:“這個系統的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有一次調試的時候,投10塊錢進去,出來12個硬幣,大家調侃說乘客絕對愿意坐這種車。好在最后解決了這些問題,有了現在的成果。”他認為安徽大學的學術科技氛圍十分濃厚,學校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臺,各個學院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創新。“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必躬行,大家可以多動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朱勇合這樣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
同樣是靈感來源于生活的智能硬幣回收系統在大學生活動中心展出,2014級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徐自翔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他介紹說:“中國每年硬幣發行量是20-30億,而很多人手頭都有不少閑置硬幣,所以我們想利用這個系統把‘死錢’變成‘活錢’。在人流量多的地方設置站點回收硬幣,并將閑置硬幣放入電子賬戶,既環保又利國利民。”
談到本次科技節的反饋情況,黃瑋老師笑著說效果非常好,有很多青年學生參與到創新中來,各社團院系的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舉辦的一些活動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吸引了眾多學生去參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考、實踐能力,也為科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活動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也得益于學校對學術科技節的策劃進行的一系列改進。由開始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普及,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提出需求,老師來配合工作展開,今年新增加的“眾創眾籌眾評”活動機制目的就是讓青年學生參與到活動的設計、組織和評價中來。
最后黃瑋老師從兩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以后學術科技實踐的建議:“從學校層面希望能夠更加優化資源配置,充分保證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自己也要進行總結與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積極完善自我,真正實現活動的意義。”(學生記者:齊佳琦陳可兒陳旭楊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