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學生工作部:創新學生工作促進科學發展
我校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把學生工作落到實處,融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加速推進了學生工作的科學發展。
!把握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著有特色、有實效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深入開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普及了軍訓、軍事理論知識;加強了學生公寓、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其中物信學院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七個一”計劃,旅游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生物資環學院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都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鮮活事例。更值得一提的是,商學院團總支榮獲了“全國五四紅旗團總支”光榮稱號。校求索社為“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吉首社區康復合作項目”提供志愿者服務也受到了共青團中央、中國殘聯的表彰。學校首例無償捐獻骨髓造血干細胞自愿者,我校學生孫人冬成為大湘西捐贈干細胞實施手術配型成功第一人,這些都是體現先進思想政治的典型事例。
寓教于樂,文化體育活動異彩紛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引領、品牌活動為重點、大眾化活動為基礎、對外交流活動為延伸,我校廣泛開展了各類校園文體活動。每年舉辦的“‘重陽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月”活動,著名藝術大師黃永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著名鋼琴家劉詩昆、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等參與的“名人名家講壇”活動等,都大大開闊了青年學生的文化視野。新生文藝匯演、元旦文藝晚會、畢業晚會、邊城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活動穩步推進,詩歌朗誦比賽、校園歌手大賽等大眾化活動廣泛開展,極大地豐富了青年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體育科學學院“體育文化人”計劃,旅游學院“大學生旅游學術論壇”活動,商學院“職業經理人”綜合素質養成計劃,國際交流學院的 “英語角”活動,美術學院的藝術創新活動,生物資環學院、數計學院、城市規劃學院、信管學院的科技創新活動都已成為學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學生各方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受到廣泛好評。
學無止境,學術科技活動蓬勃開展我校深入開展校園學術科技活動,形成了以“挑戰杯”為龍頭、以“創新創業行動計劃”為基礎、以大學生學術科技節為載體的學術科技育人平臺。從2004年至今,學生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兩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獲湖南省創業計劃競賽金獎6項、銀獎10項、銅獎11項,并獲湖南省“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5項,全國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8項;“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省級組織獎多項。
知行合一,社會實踐活動成效顯著學校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大力開展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參與面廣達100%,收獲大,反響好,有力推動了地方的四個文明建設,社會效益顯著。文學院暑期大學生“村官”行動,化學化工學院義務家教活動,外國語學院英語支教活動,醫學院義診活動,音樂舞蹈學院義務演出活動,法學院與吉首監獄、旅游學院與永定監獄開展的“監獄+高校”大型探監幫教活動等等,這些熱心服務社會的活動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歡迎,得到多方的贊譽。
百舸爭流,學生社團演繹和諧樂章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校社團已達40余個,各級社團結合自身特點,緊緊圍繞著學校教育主題,在各領域開展各項活動,在促進學生素質拓展、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成為學校培養人才、塑造人才的重要陣地,成為學生施展才華、鍛煉自我的舞臺。2005年以來,電子技術協會和法律援助中心等8家社團被授予“湖南省優秀大學生社團”和“湖南省十佳大學生社團”榮譽稱號,王子戲劇社獲全國大學生戲劇節最佳劇目獎。
快樂成長,心理教育工作豐富多彩學校針對當代大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和規律,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機制。建立健全了從班級—學院—學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逐步建構起“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指導咨詢、調查研究”四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組建了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推行 “七個一”工程:上好“一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辦好 “一報”“一刊”(《吉首大學心理教育報》、心理健康教育雜 志 《簡單》),開好“一節”“一營”(“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活動月活動、大學生成長訓練營),建好 “一站”(“我的大學心路同行”心理健康網站),設好“一線”(心理咨詢熱線)。同時,通過櫥窗宣傳、專題講座、心理劇表演等系列活動,強化大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播下關愛,學生資助工作以人為本近年來,學校一直高度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建立并完善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的“貸、獎、助、補、減”資助工作體系,僅2008年就發放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校專業獎學金、勤工助學金、社會捐助助學金等金額2568萬余元。從2005年以來,學校積極申報并大力實施福特基金資助的PHE項目,到位資金270余萬元,有8000余名學生受益,有效地解決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確保其實現脫困、成才兩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