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華
泰國留學中國大學校友總會編輯出版的《留中歲月》、《湄南情懷》文集,匯總了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老中青三代50多位曾在中國勤奮求學的學子寫下的100多篇文章,分別講述了他們跨國度、跨文化書寫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他們求學創業的諸多人生經歷,同時也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留學生文苑”增添了一朵美麗的奇葩。透過他們動人的文字,我們從中感受到社會歷史的變貌,觸摸到時代進步的脈搏,同時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悠久綿長的中華文明薪火,承傳不絕;中泰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事業,代有傳人。
文集篇目按作者在中國求學的不同年代排列,顯示出鮮明的時代印記。在20世紀40年代的戰爭歲月里,廣東的“南方商專”師生因陋就簡堅持學習,烽火連天,弦歌未絕。重慶的“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師生,在戰爭中遷徙流離,堅持上課,正如季羨林先生所題詞的“治學愛國兩不誤,寒暑八載傳千秋”。廖錫麟追憶50年代負笈清華求學的情景,激情滿懷,心潮澎湃。許家訓在天津大學百年校慶回母校參加紀念盛典,一心為中泰友誼架接金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首首悅耳的詩歌,一幅幅神奇的畫面,一段段令人陶醉的樂章,讓我們仿佛觸摸到歷史的脈動,感受到海外游子對母校、對中國的一片深情。無悔的選擇,難忘的歲月,他們用青春點燃的大學時代的火花,至今依然跳躍著美麗的光輝;用青春譜寫的大學時代的樂曲,至今依然縈繞耳邊!
如果說上集主要是追憶“留中歲月”,記載出生于湄南河畔、滿懷理想與夢想的青年學子,到父祖輩的故鄉學習中國文化的艱辛與收獲,那么下集《湄南情懷》中的50多篇作品,可看作是作者的人生續篇,他們學成歸來,開始在泰國創立基業,“帶來中華文化的勤儉刻苦精神,夜以繼日地默默耕耘,開拓自己一片園地”。這里有創業的艱辛與拼搏,也有成功的喜悅與自豪。
從文集作者貼近現實人生、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他們留下的深深淺淺的歷史腳印,聆聽到那逝去的歲月中隱隱傳來的時代足音。他們不追求人生享樂,而是把追求知識、實現人生理想放在首位,吃苦耐勞,崇尚科學。他們見證了跨越兩個世紀的風云變幻,從一個獨特的文化視角,表現了海外學子真實的情感、真誠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價值。
讀著兩本文集中極具個人化的人生故事,最令人感動的就是作者所表達出來的強烈的知恩報恩思想。他們對中國、母校、老師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們不忘根在中原,而情系湄江,充當文化交流使者,架設中泰友誼橋梁,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創造物質精神財富,回饋社會,造福人類。可以說,他們的感恩之心,報恩之舉,是對中泰兩國傳統文明的光大與發揚。
文集的出版,也在泰華文學的版圖上添上了亮麗的一筆。泰華文學以現實主義為主流,近年來泰華散文的發達極具個人性和自由性,體現鮮明的文化地域特征和時代感,作者因其有著不同的文化身份與社會角色擔當,形成了不同的書寫視角與風格,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學價值。文集的出版問世,有中泰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深厚歷史背景,有泰國王室成員為中泰友好所奠定的堅定基礎,更離不開泰國華文作家們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