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至8月24日,我校300多名志愿者深入長株潭、岳陽、永州及江西井岡山、四川綿陽等地,以“見證輝煌成就,推進科學發展”為主題,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紅色旅游文化調研、孝行下鄉、法律下鄉、資助災區學子、義務支教等活動,扎實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紅色旅游景區獻計■新聞回放7月20日至8月5日,旅游管理學院60多名師生分赴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調研,全面系統地調研了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開發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并對紅色旅游景區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出了具體思路。
自7月20日以來,湖南省紅色旅游研究基地專家以及我校旅游管理學院60多名師生分赴北京、陜西延安、江蘇常熟、河南信陽、江西井岡山、湘潭韶山等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進行調研,深入了解紅色旅游景區的管理體制、開發模式、發展環境、區位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旅游管理學院師生深入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經典景區以及居民家中,通過走訪、座談、深度訪談、觀察、發放問卷等方式,全面系統地研究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模式、紅色旅游景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紅色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通過對調研結果的數據分析,旅游管理學院紅色旅游調研小組撰寫了20余萬字的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對如何增強紅色旅游景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提升景區的品位、如何優化景區的開發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合理化建議。調研小組對紅色旅游景區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出了具體思路,一是發展紅色旅游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二是始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三是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形式,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四是要與紅色旅游景區和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帶動經濟增長,實現旅游扶貧功能。此次調研形成的成果將直接為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以及湖南省紅色旅游研究基地提供決策和科研依據。■聲音旅游管理學院院長、湖南省紅色旅游研究基地專家閻友兵教授認為,紅色旅游不僅是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空間拓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大學生對紅色旅游景區的調研,不僅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為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在北京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調研時,湖南省紅色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劉建平教授,專程向全國紅色旅游協調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全國紅色旅游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羅迪輝、副主任胡呈軍、王樹茂處長等就我校的紅色旅游研究情況作了匯報,并進行了深入交流,邵琪偉等領導對我校的紅色旅游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關注“路邊攤”■新聞回放路邊攤既是“威脅”城市市容市貌的攔路虎,也是部分城市低收入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如何尋求一種合理的、恰當的管理模式去解決路邊攤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矛盾?7月6日至7月24日,化工學院“三下鄉”志愿者深入長株潭的汽車站、步行街、沿江風光帶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進行城市路邊攤現象的調研活動。同時,化工學院部分志愿者還在鄭州、石家莊、重慶等地開展城市路邊攤現象的調研活動“三下鄉”志愿者通過走訪、座談、實地調查等多種途徑,與路邊攤攤主、城管執法人員以及過往市民等各個群體零距離接觸、交流,就城市路邊攤存在的原因、城市路邊攤的現狀、城市路邊攤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規范路邊攤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效果通過調研,“三下鄉”志愿者撰寫了多篇調研文章,認為,路邊攤的數量與城市發展的大氣候、區域居民經濟收入、市民的整體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志愿者建議,對于路邊攤我們應該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制定合理化、人性化的制度去規范和引導。■聲音志愿者的調研活動得到了執法部門、路邊攤主以及市民的廣泛認同與大力支持,他們認為,學校將“三下鄉”的內容放在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上,改變了以往傳統意義上的“三下鄉”的形式和內容,很有意義,同時建議大學生要將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孝行下鄉■新聞回放7月30日至8月24日,全國道德模范、共青團中央候補委員、我校商學院研究生楊懷保發起倡議的湖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孝基金在岳陽首次公開亮相,由我校26名志愿者組成的“孝行下鄉”服務團在岳陽開展“孝心拍攝全家福”、“孝心派送電話卡”、“孝心洗腳”、“笑臉計劃”活動。■效果岳陽市委副書記兼岳陽縣委書記彭國甫在縣委辦、縣民政局等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親切慰問我校“三下鄉”隊員,囑咐當地負責人要積極為我校“三下鄉”活動創造條件和給與大力支持。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親切接見了楊懷保同學一行,高度肯定了孝基金事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指導和建議,對楊懷保一行這種“小孝為家,大孝為國”的行為高度贊賞,并親筆題詞:明德立業,養老育人。■聲音“三下鄉”隊員安康表示:“有幸參加學校組織的三下鄉活動,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這是一次終身難忘的回憶,把所學所知和所需所能有機結合起來,敦促自己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努力,奮發成才”。關注民生 送法下鄉■新聞回放8月初,法學院“三下鄉”志愿者,赴永州開展了以“農村群體性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宣傳過程中,志愿者結合專業知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向當地老百姓細心宣傳法律知識,義務提供法律援助。
珠山鎮一位96歲高齡的老人親切地拉著志愿者的手,激動地說:“我活這么久,第一次碰到大學生送法到咱農村,真是太感謝你們了!”
暑假期間,商學院開展了主題為“學習科學發展,見證輝煌成就,重建美好家園,商院學子在行動”的活動,開展全面的學習和實踐,組織全體學生黨員在完善自我的同時,繼續為四川地震災區的學生做實事,為四川人民重建家園,創造美好的明天盡一份力。
公共管理學院、材料與光電物理學院等學院“三下鄉”志愿者還在瀏陽市開展了針對醫改“新政”推進情況的調查以及對基層農村流行疫情的政府應急能力的研究;在湘潭縣、韶山市通過家電下鄉看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的變化。“三下鄉”志愿者服務隊還深入郴州、湘西開展“三下鄉”活動,對郴州市貧困農戶的家庭經濟和教育、對湘西保靖縣農村教育和經濟展開調研。金翼5.18愛心團隊前往永州市藍山縣正市學校義務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