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社團:伴你我走過青春四季
2009年4月26日,北京語言大學第四屆社團文化節暨北京高校社團發展論壇隆重開幕,數十所兄弟院校社團聯合會與社團負責人代表與會。本屆社團文化節歷時一個月,將以論壇、游園會、精品活動展以及社團答辯晚會等多種方式展示我校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小聯合國”,一起領略那繽紛的社團文化……春之聲春雨———北語學生社團嶄露頭角我校第一個學生社團是雨絲文學社,成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的雨絲文學社以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吸引了大批青年學子,他們與社團共同經歷著風雨洗禮,共同感受著時代的變遷,并共同走向成熟。不少知名校友都是從這個社團中成長起來的,如著有《陽光下的雨絲》、《黑非洲藍巴黎》的鄧榮成一入校就擔任了《雨絲》雜志的主編;現為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主持人的季小軍也曾是該社的主編。如今雨絲文學社與年輕的來園、文音等文學類社團一同活躍在北語的校園里,為今日的“小聯合國”增添一份精彩。
自90年代開始,我校學生社團開始了苦樂與共的成長之路,伴隨著坎坷和挫折,這些社團沐浴著春雨開始嶄露頭角,并逐漸走進北語學子的生活,伴他們走過青春歲月。校團委書記陳霞介紹說,1999年時,我校社團僅有五、六個,且局限于文學、音樂等領域。因為共同的志趣,一大批青年人走到了一起。已經有十一年歷史的來園文學社當年通過辦刊物、文學講座,吸引了一幫文學愛好者,社員們經常一起討論寫作方面的事情。近年來,學生社團發展很快,數量初具規模,類別上也呈現多樣化。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校學生社團也走過了由簡到繁、由單一到多元的歷程,如今步入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目前,北語共有學生社團41個,涉及語言學術類,如對外漢語學術沙龍、中外交流協會、英語辯論協會、日語協會、法語協會等;文化娛樂類,如中外學生藝術團、廣播臺、文音社、來園社、棲遲詩社等;實踐公益類,如北語志愿服務總隊、紅十字會、職業發展協會等;體育運動類,如武術協會、渡野社團等諸多領域。
春雷———社團部奏響獨立之音隨著思想認識的逐步深化,學校意識到對于北語的校園文化建設來說,學生社團是一塊很重要的陣地,除了可以活躍同學們的課余文化生活以外,還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國計民生,激發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如何使其更加規范,并保證其健康有序地發展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校團委于2008年將其下屬的負責學生社團管理工作的社團部予以改革,設置了七個小部門,并擴充了工作人員,實施制度化管理,以增強社團部為我校學生社團服務的力量。
社團部主要以管理、監督和服務于本校各個學生社團組織為工作重心,與各學生社團之間建立起管理與服務、監督與合作、引導與協助的多元化工作關系,多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工作,以促進我校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相對來說,以前的社團部服務人員匱乏,寥寥幾人卻擔負著管理全校幾十個社團的重任,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如今社團部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越來越多的北語學子可以參與到社團的管理工作中去,為社團的發展貢獻力量。
校團委副書記舒三紅介紹說,社團部擴大之后,各項工作的進展比較不錯。這半年來,經過社團部與社團的溝通、與外校的交流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團部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當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有一個逐漸規范的發展過程,舒老師說,“雖然還有很多制約我校社團發展的因素,但只要我們認準了目標———為北語社團的發展服務,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規范的管理為社團的繁榮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活力,北語社團的春之聲,逐漸奏出強音。社團規模日漸擴大,社團活動日益豐富,每當新學年社團開展招新活動時,同學們摩肩接踵,宿舍樓下的小小通道也被堵得水泄不通。同時,我校社團的校外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北語志愿服務總隊多次組織開展為福利院、養老院獻愛心活動,文音、來園等文學社團也不時受邀參加外校的文學論壇。我校學生社團建設正朝著“規模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方向邁進……夏之繽夏陽———青春激情在燃燒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學生組織,其產生與發展過程都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生實際。健康發展的學生社團可以有效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的思想和行動,有力激發他們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社會責任感。
2008年是中國奧運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所有青年學子的心愿,北語人懷著同樣的期盼。2006年6月10日,北京語言大學迎奧運志愿服務隊成立。建隊以來,迎奧運志愿服務隊多次在校內外開展與奧運相關的宣傳活動,積極協助學校開展奧運會志愿者的報名、面試及培訓工作,并積極配合團市委以及市學聯組織我校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大型慶祝活動。服務隊致力于奧運志愿服務,為熱愛志愿服務、熱愛北京奧運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志愿服務的平臺。“志愿北京,服務奧運”是服務隊一直奉行的理念。圍繞著“人文奧運、綠色奧運、誠信奧運”的活動主題,以“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為主要內容,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我校志愿者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立足本職崗位,用耐心周到的服務展示了北語學子的青春風采。奧運期間,我校共派出奧運會、殘奧會中外志愿者共計1415人,其中300多名學生成為奧運城市志愿者,400多名中國學生和80多名留學生成為賽會志愿者,為奧運會提供了55個服務語種的有力支持。 北語學子們的辛勤工作贏得了各方贊譽:在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首都高等院校學生組織奧運會、殘奧會表彰工作中,我校迎奧運志愿服務隊作為獨立的學生組織,與校學生會、校研究生會、亞歐語系06級西班牙語班和人文學院會共同榮獲 “首都高校奧運工作先進學生集體”的榮譽稱號;在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閉幕式上,我校留學生志愿者,來自尼日利亞的麗菲瑪作為奧運會優秀志愿者代表,與其他11名志愿者代表一同接受了奧運會運動員獻上的鮮花。
奧運過后,由于認識到志愿者精神的重要作用,學校將奧運期間成立的迎奧運志愿服務隊等一系列志愿組織改建為北京語言大學志愿服務總隊,下設助殘項目部、敬老項目部、環保項目部及愛心支教項目部,爭取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內,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日前,服務總隊組織了名為“志愿進社區”的主題活動,關愛部帶領志愿者們來到六道口溫馨家園社區,和社區殘障人員進行教學和互動活動。參加過活動的志愿者都紛紛表示他們在志愿活動中收獲了感動、祝福和美好的愿望,他們很享受這難忘的活動帶來的樂趣。同時,社區工作人員也熱情地歡迎更多的志愿者來到他們的社區,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社團在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的這個良好的平臺,可以充分鍛煉學生順利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多種能力,實現學生與社會的互動。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能夠學會如何更好的與外部環境融洽相處,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的社會化程度。
2008年5月,一場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整個中國的靈魂。面對這重負,中國沒有低頭,而是挺起了它堅強的脊梁,年輕的學子們也勇敢地伸出了雙手,為國家和災區人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校紅十字會在汶川地震發生后迅速采取行動,關注災區,積極進行募捐。校十字路口處,“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的醒目條幅高高懸掛,一張張鈔票連同滾燙的情誼被投進紅色的捐款箱內,一張張祝福卡上寫滿了同學們對災區同胞的牽掛和祝福。在社團的帶動下,留學生們也紛紛為災區人民捐款,并用各國文字寫下了美好的祝愿。在獻血登記點,北語中外師生自覺排隊等候填寫無償獻血登記表。雖然當時北京血站儲備已經飽和,大家還是希望有機會能為災區獻一次血。學校將這批報名獻血的師生作為儲備力量,在合適的時機將組織他們參與獻血活動。當天的活動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就籌集到捐款22608.8元,并有166名中外師生填寫了無償獻血登記表。來園文學社特別制作了一期地震增刊,用文學的方式表達了大家對災區的關注。“當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之后,同學們都很震驚,都想做一點什么,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就有了這么一本地震增刊。”來園文學社社長劉瑛這樣說。增刊中的文章主要是從地震發生后同學們的博客和校內日志中摘選的,伴隨著這一期特別增刊的問世,火熱的文字把同學們的愛遍撒向北語校園的各個角落。
青春之火在這里燃燒,激情之帆在這里啟航。學生社團組織是團結和凝聚青年的載體。活躍在校園里的這一大批學生社團,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凝聚了一大批青年學子,是學校組織和團結青年學生的重要途徑。它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增進了相互的交流溝通。夏華———風景這邊獨好北語擁有豐富的留學生資源,這使我校形成了一種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相結合、多元文化并存的獨特校園文化。中西文化的融匯交流同樣體現在社團生活中,定位于為中外交流提供平臺的中外學生交流協會就是這樣一個促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溝通的重要窗口。每周舉行一次的“漢語角”活動是中外學生交流協會的傳統,如今他們又同我校漢語速成學院達成長期合作關系,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的接觸范圍。在如此之多的交流活動中,不乏通過漢語角相識,而后成為好朋友的例子,08級英語四班的張巍和她的意大利語伴維羅妮卡就是其中的一對。維羅妮卡最初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漢語角,遇到張巍之后幾乎每天都打電話、發短信、聊msn。從那之后,兩人一直分享著相同的愛好,交流著對彼此國家的認識。結交語伴、提高語言水平固然是漢語角的首要目的,但是同語言的學習相比,中西交流更多的是帶來了文化和思想上的相互沖擊,在相互沖擊中擴大了彼此的視野,增進了彼此的友誼。隨著中外學生交流協會對活動的改進,漢語角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大,清華、地大等周邊院校的留學生也慕名而來,想在這里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中國朋友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捷徑。
我校于2003年成立的中外學生藝術團同樣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作為藝術團團長的陳霞老師說,基于我校多元文化的背景,藝術團的成立以凝聚我校中外學生中的優秀藝術人才、提高同學們的藝術修養和水平、更好地向外界宣傳和展示我校中外學生風采和特色校園文化、增強學校知名度為目的。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是交融在一起的,豐富多樣的中外學生交流活動應該成為北語社團活動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校中外學生藝術團是全國唯一一所由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生藝術團體。同學們基于對藝術的熱愛來報名入團,不僅學習藝術,還可以進行中外學生一對一的交流互動,藝術交流的同時也增進了中外學生的情感交流。中外學生藝術團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如今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的喀麥隆小伙捷蓋就是其中十分出色的一位。他在入團之初,只會說“陳老師,你好”這幾個漢字,但是他非常熱愛中國文化,憑著自己的勤奮熱情和老師的悉心輔導,捷蓋的語言水平和藝術修養同時得到大幅度提高。如今漢語流利的他經常參加大型晚會,并擔任主持人的工作,這與他在藝術團得到的鍛煉是分不開的。經過6年的發展,藝術團已經成為我校精品社團的典范,不但在校內的中秋晚會、四十五周年校慶等大型活動中頻頻亮相,還經常應邀去校外參加演出,去年還隨學校代表團遠赴日本訪問演出,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在2007年第二屆北京大學生藝術節展演活動中,我校中外學生藝術團獲得了喜人的成績,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北語校園里還活躍著一些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社團,他們同樣發揮著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的重要作用。武術協會就是一個以中華武術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的社團,他們成立之初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在北語推廣中華武術。目前,北語武協的教授內容主要有吳氏太極、雙截棍、瑜伽、跆拳道、長劍、長棍、長槍等。雖說瑜伽和跆拳道并不是中國傳統武術,但這種將中國武術和異國元素結合起來的嘗試,很符合北語的校園文化氛圍,其象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不分性別,不分國籍,火熱的青春,在這里,在繽紛的社團里,點燃了人生激情四射的歲月,綻放出人生最為燦爛的容顏,留下了人生中的雋永記憶……秋之碩秋韻———品味學術魅力隨著“漢風”、“華流”、“中國熱”在全球的方興未艾,如今對外漢語教學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我校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對外漢語教學是我校的特色專業,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也使得相關的語言學術類社團活動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2006年底,人文學院對外漢語學術沙龍成立,旨在通過講座、討論等多種活動形式為大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搭建自由的信息交流平臺,使同學們盡可能多地了解對外漢語這門學科,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成立之后,對外漢語學術沙龍先后舉辦過對外漢語專業的征文比賽、講座、經驗交流會等各種活動,因其貼近學校的特色專業,而且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在同學們中間廣受好評。2007年,對外漢語學術沙龍主辦了北京市首屆大學生對外漢語論壇。論壇邀請了中國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與會,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本科生對外漢語學術研討會。論壇結束后還選出了一些優秀的學術論文,集結成冊,供同學們學習分享。在談到社團未來的發展時,主要負責人李晨陽說,他們會在保證完成現有工作的同時,爭取發展一些學術周、學術月之類的活動,“畢竟全校純學術性的社團就這么一個,希望我們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幫助熱愛這個專業的同學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
與對外漢語專業一樣,我校的各個語言學科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社團,吸納本專業的同學和對該語言感興趣的同學加入。各個社團會根據這門語言的特點組織相關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該國的文化。我校日語協會就根據社員喜愛動漫和日劇的特點,策劃在本屆社團文化節中舉辦一個動漫咖啡展的活動,充分調動大家學習日語的興趣。除此之外,日協還組織過紅白歌會和中日文化交流會等等特色鮮明的活動。正如法語協會負責人所說,“不管是參與組織活動也好,參加活動也好,社團都是一個匯集的中心。”在北語這樣一個匯聚了多國語言的環境中,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毋需冗述。同學們通過加入相關社團,互相學習、互通有無、共同進步,鞏固了專業知識,極大地提高了語言學習和學術研究的興趣,增強了自身素質和競爭力。秋實———見證累累碩果學術類社團提高了學生的學術素養,營造了學校良好的學術氛圍,并且取得了不少優異的成績。北語模擬聯合國協會成立于2006年11月,短短兩年多的發展,模聯已經多次在各種模擬聯合國大會中榮獲各種獎項:2008年2月,我校代表參加了全美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HarvardNationalMUM),表現出色;時隔一年,2009年2月,我校同學第二次參加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同樣贏得了好評。在最近一次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舉辦,20多個國家、500多名代表參與的北京大學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中,我校07級國政安康,07級國貿謝楚聿,07級對外漢語系袁媛、杜瑩和08級日語系張俊5人獲得了最高獎———最佳代表獎(BestDelegateAward),代表隊同時獲得了最佳代表隊獎(BestDelegationAward)。這項活動通過對各國面臨的熱點問題的關注,使大家開闊了視野,鍛煉了領袖氣質與合作精神;準備過程中通過多種學科知識的整合,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有助于同學們形成豐滿完整的知識體系。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累累碩果。我校職業發展協會會長冷玲玲在2008年第一屆首都大學生職業發展大賽中一舉奪冠;在英語辯論協會與校學生會共同承辦的“北京語言大學英語辯論精英賽”中,該協會的會長和副會長分獲第一、二名,并將代表我校參加今年5月舉行的第十三屆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前任廣播臺記者團團長劉士朋的新聞作品《理論語言學的守望者———方立》獲得2008年北京新聞獎(高校新聞系列)通訊類三等獎。劉士朋為我校05級英語系學生,現供職于搜狐網站,從事著他自學生時代起就一直熱愛的新聞事業。他說,參加廣播臺記者團三年的經歷,使自己在寫作采訪、接物待人、自信心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彼此的切磋中增長了見識,為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十多年前,我校英語系學生季小軍出于對播音的熱愛,加入了北語校園廣播,如今,他已成為中央電視臺一名優秀的雙語主持人。
優秀的人才從社團中不斷走出。北語學子通過積極參加、積極組織各類社團活動,提高了組織管理、創新創造、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而這些社團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冬之思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校的發展,我校學生社團日益呈現出色彩繽紛、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但是在社團的總體繁榮中,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團管理不夠規范,組織開展的活動具有片面性,沒有充分利用我校留學生資源、中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等等。北京語言大學第四屆社團文化節暨北京高校社團發展論壇的舉辦就為我校社團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總結和反思的機會。
校黨委副書記趙旻為學生社團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他表示,學生社團要想獲得持續不斷的良性發展,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繁榮校園文化和服務青年學生為目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努力成為團結和凝聚全校青年學生的教育載體,成為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推動力,成為引領全校青年把握時代脈搏、奉獻和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成為全校青年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廣闊平臺;要緊緊把握發展機遇,在上級團學組織的正確領導下,積極與各兄弟高校加強交流合作,進一步科學規劃和設計學生社團的發展思路,強化我校社團組織的育人功能,深入開展融思想性、學術性、創新性為一體的社團活動,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具有個性風格及文化內涵的良好氛圍,為創建優良的校風、學風做出積極的貢獻。
校團委副書記舒三紅認為,社團未來的發展一定要越來越貼近同學們的實際需要,這就要求社團對自身有合適的定位和思考。學生社團要做精,要朝上發展,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就必須把握社會熱點,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校內發展。同時,社團工作必須更加規范化,充分發揮社團部的管理和服務作用。
身為文音文學社指導老師的我校知名學者梁曉聲認為,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應該是多樣化、多元化的,不應只局限于網絡。社團在大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社團中,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可以得到豐富,相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和提高。梁老師介紹說,創辦文音文學社的幾位03級中文系學生都非常熱愛文學,畢業后就從事了跟文字有關的工作,工作能力都很不錯。學生在社團中能得到什么樣的鍛煉和提高,主要看社團活動搞得好不好。他祝愿北語社團有更好的發展。
社團負責人對自己的社團也都有清醒的認識,并確立了明確的發展計劃。辯論與口才協會負責人王雪說,她剛接手工作的時候希望參加的人越多越好,但負責具體工作之后,她逐漸發現,只有真正對辯論有興趣有熱情的同學,才能自始至終自覺地參加社團活動并真正使自己得到鍛煉,因此在人數上不能貪多而應該求精。讀書沙龍負責人池汀的計劃更為具體,“招新之后先給會員建立檔案,摸清楚大家的興趣,然后分組,讓志趣相投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再請老師或者高年級的同學進行指導,不能僅僅局限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學生社團是青春的海洋,是個性的天空,是人才的舞場,是縮影化的校園。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傳承學校獨特文化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社團正努力朝著健康向上、絢麗多彩的方向發展,我校青年學子也在社團這個第二課堂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繽紛社團,伴我們成長;四季輪回,讓我們青春飛揚。思考過后,讓我們共同期待北語社團在更加燦爛的春天中茁壯成長!